《伶官传序》

朝代:宋代

作者: 欧阳修

全文: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拼音:

wū hū! shèng shuāi zhī lǐ, suī yuē tiān mìng, qǐ fēi rén shì zāi! yuán zhuāng zōng zhī suǒ yǐ dé tiān xià, yǔ qí suǒ yǐ shī zhī zhě, kě yǐ zhī zhī yǐ. shì yán jìn wáng zhī jiāng zhōng yě, yǐ sān shǐ cì zhuāng zōng ér gào zhī yuē: liáng, wú chóu yě yàn wáng, wú suǒ lì, qì dān, yǔ wú yuē wèi xiōng dì, ér jiē bèi jìn yǐ guī liáng. cǐ sān zhě, wú yí hèn yě. yǔ ěr sān shǐ, ěr qí wú wàng nǎi fù zhī zhì! zhuāng zōng shòu ér cáng zhī yú miào. qí hòu yòng bīng, zé qiǎn cóng shì yǐ yī shǎo láo gào miào, qǐng qí shǐ, shèng yǐ jǐn náng, fù ér qián qū, jí kǎi xuán ér nà zhī. fāng qí xì yàn fù zǐ yǐ zǔ, hán liáng jūn chén zhī shǒu, rù yú tài miào, hái shǐ xiān wáng, ér gào yǐ chéng gōng, qí yì qì zhī shèng, kě wèi zhuàng zāi! jí chóu chóu yǐ miè, tiān xià yǐ dìng, yī fū yè hū, luàn zhě sì yīng, cāng huáng dōng chū, wèi jiàn zéi ér shì zú lí sàn, jūn chén xiāng gù, bù zhī suǒ guī. zhì yú shì tiān duàn fà, qì xià zhān jīn, hé qí shuāi yě! qǐ dé zhī nán ér shī zhī yì yú? yì běn qí chéng bài zhī jī, ér jiē zì yú rén yú? shū yuē: mǎn zhāo sǔn, qiān dé yì. yōu láo kě yǐ xīng guó, yì yù kě yǐ wáng shēn, zì rán zhī lǐ yě. gù fāng qí shèng yě, jǔ tiān xià zhī háo jié mò néng yǔ zhī zhēng jí qí shuāi yě, shù shí líng rén kùn zhī, ér shēn sǐ guó miè, wèi tiān xià xiào. fū huò huàn cháng jī yú hū wēi, ér zhì yǒng duō kùn yú suǒ nì, qǐ dú líng rén yě zāi! zuò líng guān chuán.

标签:高中文言文 史论 序文

《伶官传序》的注译文
  • 译文
      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命运,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伶官传序》的注释
  •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憾;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伶官传序》的评析
  • 译文
      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命运,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憾;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仓皇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

      《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人生中的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中积淀下来的,人的智慧和勇气常常被自己所溺爱的事物所困,难道只有宠爱伶人才会这样吗?

    注释
    伶官:伶,戏子,或唱戏杂技演员,现代的娱乐人员。伶官:宫庭里供统治者娱乐表演的人物。可见封建朝代不思于民生,不思于进取,奢华淫乐而痛失天下!伶官尚能使天下易主,可见不居安思危之害!
    理:道理。
    岂:难道。
    人事:指政治上的得失。
    原:推究,推其根本,形容词用作动词。
    世言:世人说。
    以:把。
    立:即位。
    其:语气副词,表示期望、命令的语气,一定。
    乃:你的。
    庙:太庙,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
    从事:这里指负责具体事物的官员。
    少牢:祭品,用一猪一羊。牢,祭祀用的牲畜。
    锦囊:丝织的袋子。
    前:在前。
    负:背负。
    及:等到。
    凯:凯歌,打胜仗时所奏的曲子。
    旋:归,回。
    方:正在。
    系:捆绑。
    组:丝编的绳索,这里泛指绳索。
    函:匣子,名词用作动词,指用匣子装。
    仇雠:“雠”与“仇”同义,仇敌。
    一夫:一个人。
    仓皇:急急忙忙的样子。
    及:等到。
    断发:把发髻割下扔在地上,表示甘愿掉脑袋。
    抑:还是。
    本:探求,考察。
    书:《尚书》,儒家经典著作。
    兴:使……兴旺。
    逸豫:安闲快乐。
    迹:迹象。
    举:全,所有的。
    莫:没有人。
    忽微:极细小的东西。
    所溺:沉溺迷恋的人或事物。

    ,

      这篇文章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本文共四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并提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这一立论的根据。

      文章以“呜呼”的感叹突兀而起,一起笔就发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接着用转折关系的反问句,强调人事的作用,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由于人事。这一叹一问,一退一进,不仅使论点醒人耳目,而且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接着点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说明立论的历史根据。“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这一“得”一“失”,与论点中的一“盛”一“衰”相应,并领起下文。

      第二部分(第二、三段),论证中心论点。

      第二段承上叙事,详述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事例。

      上段既然提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可以为证,这段接下来自然先写得天下的情况。关于庄宗得天下的过程已经写入《新五代史》中的《唐本纪》,此处再写未免重复,也造成文势的拖沓,而且不合序论的体制,所以这一段选用了“晋王三矢”的故事。这一故事属于传说,不能确定为史实,因此,包括《新五代史》在内的正史均未收入。但这个故事在当时社会有相当的影响,宋初王禹在《五代史阙文》中对此做了记载。这个故事生动而又有典型意义,能给人以新鲜感,其精神也符合晋王和庄宗的情况,所以欧阳修把它选入文中。为了慎重,在前面加了“世言”二字。这一故事是中心论点的主要例证,是支撑中心论点的有力论据,也是下文议论的依据。

      这一段以“三矢”贯穿前后,分两层来写。第一层是庄宗接受遗命,先写晋王赐三矢,次写晋王遗命,详细交待赐矢原因,再写庄宗将三矢“受而藏之”;第二层是庄宗执行遗命,写庄宗出师、征战以三矢励志,大告成功,还三矢于先王。其中着力写庄宗对三矢的恭谨态度。从庄宗“受而藏之于庙”,以及“其后用兵”的举动,可以看出他接受遗命,矢志复仇的决心和意志,这正是他得天下的原因。“受”“藏”“遣”“告”“请”“盛”“负”“驱”“纳”等词,描绘出庄宗忠实执行父命的形象,概括了庄宗全盛时期的征战情况,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这就为下面的议论做了准备。这一段叙事语势比较平缓,没有任何议论,但却寓论点于叙事之中,以叙事论证了论点,与第一段的“盛”和“得天下”相照应。全段叙事欲抑先扬,为下文写“抑”张本。

      第三段转而议论,评论庄宗的盛衰,阐明中心论点。

      这一段由叙事转入议论。先以饱蘸感情的笔墨赞叹庄宗的成功,用“意气之盛”回应文章开头的“盛”字和“得天下”三字,并顺承第二段的叙事;继而慨叹他的失败,用“何其衰也”回应文章开头的“衰”字和“失之”二字,并转承第二段的叙事。这一大起而至大落的转折,将庄宗极盛和极衰的两种情形作了极强烈的对照。同是一个人,由“盛”转“衰”,变化如此巨大、鲜明,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下面连用两个设问句,前一句以反问的形式否定“得之难而失之易”的说法,后一句强调成败得失“皆自于人”。这样设问既引人深思,又寓结论于疑问之中。接着引《尚书》中的话作答,并顺势从中引申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这就对庄宗的“成败之迹”做了概括,点明了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说明“盛”“衰”异时,截然相反,本源在于“人事”,与开头提出的论点相照应,是论证所得的结论,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内涵。

      第三部分(第四段)进一步议论,引出教训,总结全文。

      本来行文到第二部分,论点已得到证明,似乎可以结束了,可是作者又进一步议论。用“故”字承接上文,再次评论庄宗的盛衰,以“莫能与之争”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引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的教训,得出具有更普遍意义的结论,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意味十分深长。这就使事理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更具有普遍性。

    ,

    通假字
    1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无”通“毋”
    2及仇雠已灭,“雠”同“仇”,仇人

    名词作动词
    ⒈函梁君臣之首 函:用匣子装
    ⒉抑本其成败之迹 本:探求,考察
    3.原 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

    名词作状语
    ⒈负而前驱 前:向前
    ⒉仓皇东出 东:向东
    ⒊一夫夜呼 夜:在夜里
    ⒋乱者四应 四:在四面

    动词作名词
    ⒈而告以成功 成功:成功的消息
    ⒉泣下沾襟 泣:泪水

    使动用法
    ⒈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兴:使兴盛 亡:使灭亡

    形容词作动词
    ⒈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乱:作乱

    形容词作名词
    ⒈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智勇:有勇有谋的人物

    数词活用作名词
    ⒈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忽微:细小的事情

    古今异义
    ⒈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从事:(古义)官名,这里泛指一类官
    (今义) 干某项事业;处理,处置;办事,办理事务
    ⒉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人事:(古义)指政治上的得失
    (今义) 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人情事理
    3.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其根本
    (今义)最初的;本来
    4.系燕父子以组 组:(古义)丝带,这里指绳索
    (今义)结合,构成;量词;合成一体;小单位

    重点实词
    ⒈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
    ⒉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系:缚;组:泛指绳索
    ⒊抑本其成败之际 抑:或者
    ⒋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举:全,所有的
    ⒌逸豫可以亡身 逸豫:安乐,指庄宗喜好音乐戏曲,宠爱伶人

    重点虚词
    ⒈其: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副词,表祈使语气,相当于“一定”“应当”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代词,他,代庄宗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副词,加强语气,不译
    ⒉以:与其所以失之者 介词,与“所”组成固定词组,表示“……的原因”
    可以知之矣 介词,“凭借”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介词,“用”

    ⒈判断句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此三者,吾遗恨也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⒉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后置)
    请其矢,盛以锦囊 (以锦囊盛)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而告以成功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⒊省略句
    (庄宗)还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
    以三矢赐(于)庄宗而告之曰
    (庄宗)请其矢,盛(之)以锦囊
    岂独(庄宗之困于)伶人也哉
    (庄宗)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

    ⒋被动句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⒌固定句式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一词多义
    1、盛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兴盛)
    请其矢,盛以锦囊(装)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旺盛)
    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强盛)
    2、困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围困)
    智勇多困于所溺(困扰)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困厄)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困难)
    3、告
    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告诉)
    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祭告)
    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禀告)
    4、微
    祸患常积于忽微(微小的事)
    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悄悄地)
    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为隐藏身份而改装)
    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
    5、其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词,应当,一定)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语气词)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代词,他)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大概,表揣测语气)

    ,

      第一,选材与剪裁。

      本文属于史论性质,而用的主要是归纳论证方法。运用这种论证方法关键在于准确地选择具体事例。本文所用的主要事例是“晋王三矢”的故事,作者对此是下过一番选材和剪裁工夫的。任何历史家撰写历史都会面临两项要求,即记事既要全面,又要可信,但二者往往发生矛盾。为了全面最好能“有闻必录”,但所闻未必可信,所以又要遵守“无征不信”的原则。“晋王三矢”的故事在当时社会上是有影响的。所以宋初王禹在《五代史阙文》对此作了记录,以弥补薛居正等人所编的《旧五代史》的缺陷。欧阳修撰写《新五代史》,如果仍然不用这条材料,恐怕难免被人讥为疏陋;而如果加以引用,却又无法证明它确实可信。因此他采用了一种巧妙的处理方法:在《新五代史》的《庄宗本纪》中不用这条材料,表现了应有的谨严态度;同时却把这条材料写进《伶官传》的“序”中,并且加上“世言”二字,这就恰当地表明了这个材料的社会影响及其可信程度。这一处理不但解决了求全与求信的矛盾,而且对《伶官传序》来说还是一种积极的选材。因为序中如果再拿一些《庄宗本纪》写过的事来发议论,未免重复无味;而“晋王三矢”故事既是《庄宗本纪》所未记的,用在这里便显得新鲜,而且很有助于论证本篇的中心论点。这正是一石二鸟恰到好处。同时作者又通过恰当剪裁来突出这个事例。全文想说明“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写得比较详细的只是这个“晋王三矢”的故事,加上兴亡两种不同结果,此外并没有写李存勖如何“忧劳”,又如何“逸豫”。然而读者对他从“忧劳”发展到“逸豫”却已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就叫做“存大而略小,举重以明轻”,表现了相当高的写作艺术。

      第二,叙事议论的波澜。

      《新五代史·伶官传序》篇幅不长,但由于叙事议论配合恰当,行文中又注意了轻重缓急节奏的变化,所以整个文章显得波澜起伏,很有厚度。例如“晋王三矢”故事叙述相当充分,笔势则比较平缓;等到摆完这个生动事例之后,便立即用繁弦促节把文章推向高潮:“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这两个长句,一扬一抑,大起大落。前者好像驾机起飞,直指长空;后者又似高山坠石,一落千丈,这就形成了全文中一个很有声势的大波。再则两个长句分别用“可谓壮哉”“何其衰也”两个分句感叹作结,也是又唱又叹,遥遥相对,使人感到笔墨酣畅,痛快淋漓。大波过去以后,下文还有小波与之呼应配合,这就是“故方其盛也”至“为天下笑”各句。这样便显得笔有余力,文不单薄。本文的中心论点在于宣扬“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因此对李存勖的扬和抑的对比度越大,便越能证明作者所要宣扬的道理。所以文章中出现的波澜正是为表现中心论点服务的。

      第三,语言的锤炼。

      锤炼语言不是为了卖弄词藻,而是为了准确而充分地表现主题。《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为了突出“忧劳”和“逸豫”的对比,很注意使用对称的词句。例如“人事”和“天命”、“盛”和“衰”、“得”和“失”、“难”和“易”、“成”和“败”、“兴”和“亡”等等,这些对称的词,散见于全篇。再从句子上看,本文更有骈散结合的特点。欧阳修是著名的古文家,原则上是反对骈文的;但他没有陷入形而上学,而是很善于运骈入散、以散破骈,使句式多彩而富有表现力。本文在这一点上尤其突出,凡是叙事议论吃紧之处,作者都着意锤炼了四六成文的对偶句,例如“虽曰天命,岂非人事”,“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等,这些句子都是经过锤炼的,很有助于造成鲜明的对比感。另外本文还比较多用转折句、疑问句和感叹句。前人说欧阳修的说理文“一唱三叹”,富有感情色彩,看来这和用语上的“三多”也不无关系。因为转折句使语气委婉,疑问句给读者留下思索和回答的空隙,这两种句子用得好都可以增加文章的情致;至于感叹句更是直接地表露着感情。当然本文之富于感情色彩,根本上是由于作者对北宋封建统治者满怀忠厚恻怛之情,这是应加识别的。但作为写作经验来看,欧阳修能够把说理文写得颇有情味,这还是值得研究的。

《伶官传序》更多内容
  • 北宋初期,薛居正编写《五代史》(《旧五代史》),认为王朝的更迭是由于天命所致,欧阳修对此不以为然。他自己动手撰写成了七十四卷的《五代史记》(《新五代史》),以史为鉴,以期引起宋朝统治者的警惕。《新五代史》问世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薛史不再被世人重视。欧阳修发议论喜欢用“呜呼”。《东皋杂志》的作者说:“神宗问荆公(王安石)‘曾看五代史否?’公对曰‘臣不曾仔细看,但见每篇首必曰呜呼,则事事皆可叹也。’余为公真不曾仔细看;若仔细看,必以呜呼为是。”这正说明了欧阳修编写这部史书的用意。
古诗大全工具简介

古诗大全主要内容为经典古诗词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古诗以其独有的抒情艺术表现手法营造了传统文化中的诗性的意境,传达出古代士人重心灵体验和含而不露的审美意趣。古诗词-传承国学经典文化。

古诗大全工具使用说明

返回
顶部